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第二十二讲“习诗教 养品性 ——听赵敏俐教授说《诗经》与‘诗教’”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6-06-14
   重习《诗经》,细品诗教。612日晚,由赵敏俐教授引导的关于《诗经与诗教》的文化盛宴在中文学院3-305教室隆重举行。
IMG_1812.JPG
    赵敏俐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国学教育学院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赵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诗歌、中国传统文化,出版过《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周汉诗歌综论》、《先秦君子风范》、《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中国诗歌通史》等著作。
       讲座开篇,赵教授便向同学们介绍了“诗教”一词的来源。孔子说的“诗教”指的是对《诗经》的学习,但唐宋以后也泛指诗歌创作。在《礼记·经解》中,“诗教”的内涵就是“温柔敦厚”。

何以见得习《诗经》,就能使人温柔且敦厚?在这样的疑问下,赵教授带同学们重新认识《诗经》,体会这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深刻的文本解读,是学习经典的重要步骤。赵教授也例举了几个具有典型性的诗经篇章,以便同学们更好地品味《诗经》中的高尚品性。《周颂·清庙》为大家描绘了诗教与乐教融合下的祭祀场景,令人生发肃穆之意;《蓼莪》则悼念父母恩德,抒发了失去父母的孤苦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与沉痛。此外,《卫风·淇奥》塑造了理想的贵族人格风范,《小雅·鹿鸣》记录了当时的礼仪文明。《关雎》是《诗经》中最为大家熟悉的篇章了,赵教授通过首句起承转合的解读以及下文双声叠韵、词性相对的用法,突出了《诗经》平淡中高超的艺术技巧。

IMG_1821.JPG

赵教授特别指出,《国风》虽然反映了各地的民风民俗,但却和民歌有着本质区别,切不可混淆。《国风》反映的是世俗民情,能够培养人的品性,有教化作用。而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色彩。两者有所差别。

赵教授指出,《诗经》在古代社会之所以受到这般重视,与当时的文化精神分不开。习惯上,人们把西周文化也称之为礼乐文化。这就形成了周人的诗乐观。他们把诗乐教育放在学习的首位,追求艺术审美、情感与文化的教育。

最后,赵教授指出,祖先早在《诗经》中就为我们树立了文化人格的榜样,作为人文系学生,我们要着力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性,做到“温柔敦厚”,担当“感化身边人”的社会责任。

 

 

                          中文新闻社 谢翔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