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湖人文讲堂”第三十二讲“邱菽园”传统诗歌的精神和家国关怀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 2017-04-08
201747日下午1点半,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在中文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以“邱菽园传统诗歌的精神和家国关怀”为主题的讲座。来自马来亚大学的潘碧华老师带我们从丘菽园的传统诗歌中,领略他的家国情怀及身心归处。
首先,潘老师从邱菽园的生平谈起,从良师、益友、风云际会、知音、伴侣等方面,给我们介绍了邱菽园的一生。丘菽园8岁到新加坡之前,就已经在传统的私塾读完了四书五经;十二岁能够背诵左绣正传;十三岁能够执笔写‘八笔之文’;十五岁他被遣送回家乡海澄参加童子试时中秀才。2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24岁移居新加坡继承遗产。1897年—1941年长居新加坡期间,他志立于推动文化,立社、办校,在报章上推广诗词写作,即便破产后仍然热心文化、教育、宗教及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写作和参与文化建设。在新加坡生活的52年里,他游走于东西文明、商界、政界和文坛之间。  
                
邱菽园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有着强烈的文人使命感。身在新加坡时富甲一方,身在海外时对祖国的关切与努力与当时国内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是一致的,可谓“身是斗南心斗北”。具有批判精神,是丘菽园诗歌的思想特征;邱菽园文化根基深厚,善用古代典故,以诗记史,妙用典故来描绘细节,诗歌直抒胸臆,饱含个人情感,慷慨激昂,动人心魂。
丘菽园的一生经历大起大落,从早期对政治的狂热,到后来醉心文化的推广,他都尽其所能、无怨无悔,真正做到“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在诗文的创作中完善了自己。他将一生所学实践在“能将文化开南岛”,办报、办校、办诗社,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仰观丘菽园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移居海外的一位清末士子,虽然到最后也没能回到他的祖国,却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他身心的归处。
                   
讲座期间,潘老师分享了她在马来西亚的切身体会,鼓励越秀学子们走出去,去到国外的高校,体验不同的学习氛围,开阔自己的眼见。讲座的最后,姜兴鲁老师也分享了他在马来西亚游学的经历,马来西亚的美食、博物馆、马六甲海峡,同时对潘老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
邱菽园 (1884-1941) ,福建海澄县(今厦门海沧新埯村惠佐)人。自号星洲寓公,名炜萲,光绪举人。1895年到新加坡继承遗产,为华侨巨商,创办《天南新报》,宣传维新救国思想,1905年后潜心研究清末新小说,曾任《星洲日报》副刊主任,著有《啸虹生诗钞》、《新小说百品》等书。
                               (中文学院助理徐丽心)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