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人文大讲堂”第八十五讲 ——艺术电影的剧本创作:个人表达与大众需求的求同存异
10月27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在镜水人文大讲堂,与浙江省高校融媒体文艺评论社联合举办主题为“艺术电影的剧本创作:个人表达与大众需求的求同存异”的讲座。讲座主讲人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献民,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家思、浙江省高校融媒体文艺评论社社团指导老师邵君立和中文学院部分学生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刘家思院长致欢迎词,向张献民教授表达了感谢。邵君立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讲述了张献民教授在他求学生涯中给予他的巨大帮助,指出张教授的贡献就是“使第六代导演们能够浮上水面”,并对张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首先,张教授从“写作的问题是否应该是大学教育的范畴”这个问题入手,通过中国和英美国家之间的比较,指出英美一些传统的名牌大学会把这个专业认作是对诗歌、戏剧和小说的研究,而中国大学在改革之后的写作课程主要还是虚构类写作为主。他在解释虚构写作和非虚构写作时提到,非虚构写作中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是不能发生任何变化的,否则那就是虚构写作。
张教授指出虚构剧本写作基础人力市场的面很宽,给社畜提供了一个精神出口,也是有精神追求们白领的常见活动。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指出写作的人数很多就像挤地铁一样人挤人,但写作上升的窗口没有关闭,有可能有奇迹发生,从而让人非常期待,和明星效应相似。而社会通过人造节日、人造市场去适应这个大环境,但整个艺术体系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它必然和歌手大赛一样有淘汰率。
接着,张教授围绕主题提出大众分为“统一意识形态”和“网络平台数据”两个层面并详细介绍了二者的基本概念。他又通过“个人表达的可能性是否比今天更大”、“我们是否在美化我们的古代”、“民众对曹雪芹的想象有多少是我们的浪漫”等问题引发同学们对个人表达的思考。之后张教授总结说,个人表达是一个低级的状态,需要基础的书面语的训练。
“基本上相当于买彩票。”当讲到大众需求的求同存异时,张教授如是说道。“求同存异”就像赌博,很可能得不到认可。他指出从个人性到逐渐地融入小的社群到融入更大的社群,一个人的个人表达是否和别人的需求或者说趣味形成共同的区域是需要不断测试的。他提到个人到面对面的小社群是一个转折,从面对面的小社群到不面对面的小社群又是一个转折,而这些是需要通过社交平台等途径进行创作练习、不断推进的。
讲座最后,张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并希望同学们的写作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同时也让他人开心。同学们认真聆听讲座,与张教授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主讲人简介
张献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曾任亚太电影奖、亚洲纪录片基金等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