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第八十六讲--超越技术、知识与理性——人文学与我们的生命学问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1-11-01



      10月30日,为了让校友们重温学生时代的镜水人文大讲堂,我院邀请校友周保欣教授在3-305教室做了主题为“超越技术、知识与理性——人文学与我们的生命学问”的讲座。

      讲座中,周教授从四个方面介绍、分析了人文学。

      一是人文学的含义。人文学包括语言、文学、古典学、哲学等。人文学由“人”“文”“学问”三个要素构成。从古至今,中国素来有“人禽之辩”之说。周保欣教授通过《阿Q正传》中的阿Q,生动形象地肯定了人是要有“礼仪教化”。“人”无疑也是人文学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次,对“文”的阐述,周教授认为“文”是一种杂乱、错画。“文”也是一种“象”,一种现象,代表着预警,具有一定神秘性,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所不断积累的经验与智慧。

       二是人文学之“用”。周保欣教授认为只有脱离原始、粗鄙和蒙昧的状态,识善恶,知是非,“观忽人文,以化成天下”,方能成就自己的为人。《道德经》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现象性世界的两种智慧是“见山不是山”与“见山还是山”。我们只有拥有智慧,才不会被现象性世界所蒙蔽。不被外物所蒙蔽,又具有两种层次:一是不为外物所蔽,直击事物本身;二是不为外境所著,回到事物本身。人文学有两个用处,一是“反求诸己”,开阔自己的内在生命,以文明的光逼退内心的黑暗;二是“格物致知”,扩大自己对外在世界的认知,让自我的生命立于大处、开阔处、高处。此外,周教授还用“无形无相”来升华人文学的用处:人类最大的“用”,也正是“无”。

三是人文学与技术、知识、理性。周教授认为,人文学有它的技术、知识、理性,但人文学绝不仅仅只是这样。人文学的核心能力是感受力、同情力、想象力、悟性、同理力。人文学的目的往小处说是扩大我们个人的生命,成就为“君子”;往大处说就是开阔我们的社会生命,成就为“士”。周教授深刻阐明了人文学是“立命”而不是“安身”的道理,也因此向在场学生提出深刻问题,引发大家深思。

最后,关于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周教授认为获得素养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阅读+经历+反思;二是天地往来,格物致知。周教授还分析了人文学和其他专业的关系,更向我们表明,人文学乃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之一。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我们既要学好知识领域内的学问,更要关心社会和人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演进的学问。我们不能只关注其一,要二者兼顾,才能将学问做大。

 本次会议在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不仅仅使他们理解了人文学的基本学术概念,而且让他们更好的体会了人文学在生活、在不同领域中的深层意蕴。

   

主讲人简介


周保欣,浙江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当代文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博士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出版著作《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等3部。科研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1项。


撰稿人:沈星依 审核人:朱越男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