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汉泰和韵”实习实践团队取得丰硕成果
一、跨越山海的使命:以汉语为桥,以文化为舟
2025年7-9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泰和韵”实习实践团队的19名成员,分赴泰国尖竹汶府、暖武里府、素攀府的12所学校,开展为期62天的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实践。这是学院落实“汉语+”国际化战略、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自2019年以来派出的第三批赴泰实践团队。在异国的土地上,队员们以课堂为阵地,以文化为媒介,用青春与热情书写了中泰教育交流的生动篇章。
二、数字背后的耕耘:教学成果量化纪实
在两个月的高强度实践中,团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 教学课件设计:累计制作320个针对性教案,涵盖拼音、汉字、文化主题(如节气、戏曲、民乐)、手工实践(剪纸、中国结、青花瓷绘制)等;
· 教学方法创新:运用18类教学法,包括游戏互动(“头肩膝盖脚”音乐律动、汉字拼图、过七游戏)、情景模拟(“自我介绍”剧场)、跨学科融合(书法+历史、儿歌+舞蹈)、泰汉对比教学等;
· 授课课时总量:完成1824节中文课程,人均每周授课10节,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学生超3200人;
· 文化活动开展:组织180场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结编织、扇面绘画、皮影戏表演、节气主题绘画、龙舟模型制作等;
· 调研与访谈:收集超1200份有效问卷,完成2场深度访谈(含泰方教师、学生、校方领导)。
·成果展示:形成14篇新闻报道,19份泰实习报告。在泰国各种媒体中发布消息超30篇。
三、从“语言教学”到“文化共鸣”
1. 教学创新:让中文“活”起来
Watsalaeng School团队针对幼儿认知特点,将中文儿歌与肢体动作结合,孩子们在《两只老虎》的旋律中自然跟读“眼睛”“耳朵”;在素攀武里府的Watdanchang School,高年级学生通过“汉字演变工作坊”体验甲骨文到楷书的转化,一名学生在作业本上写道:“汉字像画,但比画更神秘。”
2. 文化传播:理解与浸润
在尖竹汶府的Chanthaburi College of Dramatics and Arts,队员何恩在带领学生绘制青花瓷纹样时,一名舞蹈专业学生感叹:“原来中国的蓝色和白瓷,和我们的古典舞一样,有安静的力量。”而在母亲节活动中,泰国学生胸佩茉莉花、为僧人布施的场景,也让团队成员李孟阳深刻体会到:“感恩与敬母,是跨越文化的共通情感。”Praditsuksa School的校园中,成员王奕菲除传统文化传播外,还根据师生好奇的日常问题,带学校师生了解当代中国,分享造桥技术与成果,非遗技艺、地方美食,日常购物与支付方式等,使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不再只局限于传统文化。
3. 双向成长:从“教师”到“学生”
团队成员不仅是传授者,更是学习者。在Bankaeo School,特殊教育班级的学生用缓慢却认真的笔触写下“老师好”,让教授他们的刘阳洋意识到:“教育真正的意义,是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在Watkating School,学生主动教队员泰语祈祷仪式,一名孩子说:“老师教中文,我教泰语,我们是彼此的老师。”教学相长,便是如此。
四、队员感悟摘录
竺昀杰、彭琪洋(Watsalaeng School):
两月赴泰实践,是一场双向滋养的成长之旅。学子们教泰国孩子汉字与中华文化,孩子们则用真诚微笑教会他们“以温柔对待世界”;学子们带孩子领略中国的博大精深,孩子也引领他们沉浸于泰国的风土人情与虔诚信仰。
作为中文教学者,团队不仅提升了专业教学技能,更深刻领悟到“文化传播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的道理。这段经历拓宽了国际视野,让他们学会以包容谦逊的姿态面对多元文化。未来,学子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行走在文化交流之路,既要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心倾听世界声音,让文明的纽带在持续交流中愈发牢固。
王奕菲(Praditsuksa School):
这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旅程。教书不再只是“教”,而是分享、倾听与共振。所谓文化,大概就是在另一个国度里,既找到了陌生的惊喜,也碰到了熟悉的自己。而教育,就是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下评语的同时,也在自己心里默默写下了成长。学生收获了中文知识与文化视野,而我,则在跨文化教学中锤炼了能力,更被他们的纯粹与热情深深治愈。当他们从远处奔跑而来,大声喊着“老师!老师”时,我知道,有些桥梁,早已越过语言,通抵心灵。
在Praditsuksa School的每一天,都像是被泰国的阳光和孩子们的笑声共同浸泡过的。这段时光于我而言,既是一场以汉语为媒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深刻的双向成长。从“萨瓦迪卡”到“你好”的问候,从手把手书写汉字到共绘青花瓷、共打太极拳,我与孩子们以语言相遇,因文化相知。我不仅带领他们领略当代中国的发展与非遗技艺的精彩,也深入泰国的课堂与节庆,感受其教育理念与文化温度。这段旅程超越了讲台,成为心与心的相遇。孩子们用纯粹的热情和灿烂的笑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无国界、文化可互通的真实力量。那些奔跑而来的身影、那些逐渐标准的发音、那些充满创意的手工作业,都是这段旅途中最动人的回响。中文的种子已在心底播下,而文化的桥梁,正悄悄连接起更远的未来。”
何恩在(Chanthaburi college of dramatics and arts):
“在尖竹汶,时间似乎流淌得比别处慢,但人情更浓。”这段短暂的日子让我明白,跨文化的交流与教书,不仅是适应新环境,更是学会用另一种方式去感受世界。
学生们除了学习中文之外,也喜爱教授我学习泰文。每当我发音正确标准时,他们会为我鼓掌、欢呼。我的中文课堂也成了我的泰语课堂。此刻,我们都是老师、也都是学生,赴泰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是教书,也更是漫长人生路上的学习。
深入骨髓的文化情怀,让整个社会都洋溢着温和谦让的氛围。他们总是以微笑示人,轻声细语地交流。我喜欢这里的安静,在这里,礼仪不是形式,而是生活的艺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规范背后,是一个民族对文化的坚守。一个国家的文明密码不在博物馆里,而在这些生活细节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泰文化的不同,这将有助于跨文化沟通和教学,让我懂得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应承志、刘洋阳(Ban Klong Lao School)
在Ban Klong Lao School的经历,是一次深度的文化沉浸与互学互鉴之旅。从绽满笑容的“你好”到充满创意的中华手工课堂,从严谨的童军训练到温馨的母亲节庆典,团队不仅有效地传播了中华语言文化,更在参与、观察和学习泰国深厚的校园文化中,深刻理解了其塑造学生品格、传递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力量。中华手工艺则让传统在指尖流转——多元文化活动的交融,共同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沃土,既为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泰国的传统与中华文化互融,在学生心间播撒下小小的种子。
邱诗怡、叶佳颖(Watthapsai School):
这段跨越国界的实习之旅,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意义。我们把汉语和中国文化带进了泰国课堂,也从泰国的教育理念、文化氛围和人情温暖中收获了新的启发与感悟。这两个月,不仅仅是一场教学实践,更是一段心灵交流与共同成长的旅程。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汉语为桥,以文化为纽带,让中泰友谊之花在新一代青年的心田中生根发芽。
林可卿(Watkating School):
在尖竹汶府的这段实习实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异国风情的机会,它远不止是一份实习工作,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修行与自我成长,我跨越的不止是地理上的山海,更是心理上的舒适区与文化的隔阂。从初来乍到时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游刃有余,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惊喜。我感悟到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联结。最初的语言障碍、饮食差异曾让我彷徨,但泰国师生用他们纯粹的友善与包容,教会了我用微笑和耐心去搭建沟通的桥梁。这份跨越国界的温情,是此行最珍贵的收获。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段宝贵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不断探索、学习与成长。
李孟阳(Bankaeo School):
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即将结束的现在,我从最开始的忐忑紧张,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我收获了很多东西,既有来自学生的善意和爱,也有来自老师和教学任务带来的成长,这段异国实习的时光,于我而言,是一次对“教师”与“学生”身份的重新解构,我站在讲台上,是文化的传播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也被另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所深深浸润与影响,我也终于懂得远赴他国进行中文教学的真谛:文化交流,而文化之间的交流,并非是用一种文明去覆盖另一种,而是如春风化雨般,在不同土壤中播下种子,然后欣赏它们各自生长出独一无二的花朵;在初到泰国时,我以为自己是一名短暂的撑渡人,负责将此岸的风景介绍给彼岸的人,到最后我才发现,我实则是河中一滴水,有幸融入了这段奔涌的进程,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段旅程,记住这段会影响我一生的实习,最后我想说,赴泰实习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这段经历带给我一种“世界公民”的视角,一种既能深情地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也能从容地欣赏世界的参差百态的新视角。
孙琦(Watpluang School):
在WatpLuang教授中文的两个月里,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每当学生们大声的说出中文时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动容。他们不仅学习汉字发音,更透过语言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教学相长,我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泰国人的友善与包容。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绽放出理解与尊重的花朵。这段经历让我坚信,教育的美好在于以心育心。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中泰友谊的生动注脚。
五、山海有尽,文韵无疆
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拓展,更是文明互鉴的深度实践。团队用超230份教案、1824节课、180场活动,编织出一张连接中泰文化的网络;而泰国学生的每一句“你好”、每一张笑脸、每一次合十礼,则成为队员们终身难忘的“反向课堂”。正如团队成员共同的心声:“我们带去了汉语的韵律,带回了泰国的温度;我们教懂了汉字的结构,学会了微笑的力量。”
未来,“汉泰和韵”团队将继续以语言为舟、文化为桨,在更广阔的国际教育海洋中,传递中华文明的回响,聆听世界多元的歌声。
文字:王奕菲等
指导老师:丁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