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在线
学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工在线  学生动态

暑假实践||2025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泰和韵”实习实践团赴泰支教纪实(六)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09-19

 编者按:泰国海外实践教学项目是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落实汉语+、国际化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学院已选拔三批优秀学生,组成“汉泰和韵”海外教学实践团队,赴泰国尖竹汶府、暖武里府、素攀府的大中小学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2025年团队的19名成员已经在各自的教学点开展工作,也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跨文化之旅。本期为系列随笔的第六篇,请团队成员介绍各自在泰国的工作、生活、文化体验,以展现越秀中文学子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与青春风采。


 中泰同心

 华语传情


 ——我的赴泰教学札记

 作者:王奕菲

 学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汉语言文学2305


 在Praditsuksa School的校园中,我以汉语为舟、文化为桨,开启了一段跨越山海的教学之旅。从“萨瓦迪卡”的合十问候,到“你好老师”的清脆呼唤,我在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对中文的好奇、对中国文化的向往。在这里,语言不只是符号,更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文化不止于知识,更是彼此理解与成长的土壤。作为赴泰中文教师,我既是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倾听者和学习者——这是一场双向的文化奔赴,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成长。


01

 初遇——当“你好”遇见“萨瓦迪卡” 

 还未踏入校园,我的中文老师Mui就给我打了个“预防针”,她说学生们会会用不绝于耳的“你好老师”迎接你……果然,同学们的问候热情似潮。哪怕放学后,我的耳畔仍萦绕着他们抱着我打招呼的声音。



 来到这里,我首先要适应的是泰国的礼仪文化。与中国的握手、点头不同,泰国人通行“合十礼”,并根据对方身份调整手势高度。无论问候、告别或是日常相见,一句“萨瓦迪卡”承载着吉祥与祝福。

 此外,我的老师还告诉我需要时刻保持笑容,并笑得更开些。即便是微微抿嘴,也可能被视作严肃疏离。于是我学着时刻展露笑容,以更开放之姿融入这片温暖的土地。


02

 教学——播撒中文种子,搭建文化桥梁

 我秉持“快乐教学”理念,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中文与文化的种子。我希望通过这两个月,让他们不仅喜欢中文,更愿意主动了解当代中国。

 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是我教学目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我的调研,绝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熊猫、功夫等传统符号。我希望他们除此之外可以了解到更为丰富的中国,故而我通过日常场景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分享非遗技艺、地方美食,甚至还有初中部的同学来与我探讨长城的历史,有老师来向我了解贵州的桥。他们眼中闪烁的好奇,正是文化互鉴最美的火花。

 学生们与我有了很好的连结,我常常能在下课后收到他们画的我的小像,学生们每天中午会来找我交流,送我手工花朵,我用中国结和小零食回赠。当小朋友蹦跳着很开心地说“我喜欢中国”“我要去中国玩”的时候,所有付出皆成甜蜜回报。



 中文学习向来不只是单一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文化的融入也极为重要。课堂中,我融入泰国歌曲、游戏,也带他们体验剪纸、太极拳、青花瓷绘画、灯笼制作等中国文化,加深他们的文化理解。读词释义、泰语讲解文化背景,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也提升了学习中文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总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例如我会带着他们纠正发音,而他们的发音有时会奇怪得出其不意,惹得我的中文老师和我忍俊不禁。比如“桌子”和“嘴巴”的声母相似,学生常混淆说成“桌巴”“椅巴”。通过反复演示,他们逐渐掌握平翘舌之分。又例如,受泰语爱拖长音的影响,学生们说“对不起”的“起”时,总会拖长音以致发为“qiǎ”。但我们会想各种办法耐心地改善他们的发音,许多学生都有明显进步,甚至有时我会为他们标准的发音而惊喜。此外,学生们的作业也很有意思,有些学生不理解汉字的构造,会写出奇怪的字,有些学生喜欢画画,会把作业装饰得很丰富。我们也会带学生做一些有趣的作业,例如制作五官、身体小册子,制作日常生活骰子。(下图为学生部分学生有趣的作业。)



 因为学生们从未系统地学习过汉字书写,故而他们写字就像是在临摹一幅画,模仿大概的样子来写出一横一竖。所以我会带着他们一笔一划地写字,单独展示每一个笔画。对于一些难理解的学生,我还会手把手带他们写。在如此的讲解、演示下,他们的字迹从“画形”走向“书写”。(下图为同一学生在教学前后的汉字书写对比图)




 此外,应校长之托,我们还制作了数字识字版面,并生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教学成果跨越课堂。



 除日常理论教学外,他们还有许多实践类课程和表演活动,如野外生存课、童军课、故事会等等。我还帮助我的中文老师,一起参与了童子军开营仪式开幕词的中文翻译工作。这些课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这些活动不仅强调技能培养,更注重品格塑造和团队精神,成为泰国教育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03

 日常——融入当地,感知文化温度

 当地的人民都很热情友好,老师们也很和善,每日的夸赞与关怀,让我始终洋溢好心情。老师们常带我游览周边,讲解风土人文。在拍照、礼仪等文化细节上,我也不断感受中泰文化的异与同,逐步融入这方水土的节奏与温度。



04

 感悟——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这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旅程。教书不再只是“教”,而是分享、倾听与共振。所谓文化,大概就是在另一个国度里,既找到了陌生的惊喜,也碰到了熟悉的自己。而教育,就是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下评语的同时,也在自己心里默默写下了成长。学生收获了中文知识与文化视野,而我,则在跨文化教学中锤炼了能力,更被他们的纯粹与热情深深治愈。当他们从远处奔跑而来,大声喊着“老师!老师!”时,我知道,有些桥梁,早已越过语言,通抵心灵。(下图为我在拍摄风景,远处的学生看到后一齐跑来与我打招呼。)



 在Praditsuksa School的每一天,都像是被泰国的阳光和孩子们的笑声共同浸泡过的。这段时光于我而言,既是一场以汉语为媒的文化对话,也是一次深刻的双向成长。从“萨瓦迪卡”到“你好”的问候,从手把手书写汉字到共绘青花瓷、共打太极拳,我与孩子们以语言相遇,因文化相知。我不仅带领他们领略当代中国的发展与非遗技艺的精彩,也深入泰国的课堂与节庆,感受其教育理念与文化温度。这段旅程超越了讲台,成为心与心的相遇。孩子们用纯粹的热情和灿烂的笑容,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无国界、文化可互通的真实力量。那些奔跑而来的身影、那些逐渐标准的发音、那些充满创意的手工作业,都是这段旅途中最动人的回响。中文的种子已在心底播下,而文化的桥梁,正悄悄连接起更远的未来。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