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实践||2025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汉泰和韵”实习实践团赴泰支教纪实(九)
编者按:泰国海外实践教学项目是中国语言文化学院落实汉语+、国际化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重要举措。2019年以来,学院已选拔三批优秀学生,组成“汉泰和韵”海外教学实践团队,赴泰国尖竹汶府、暖武里府、素攀府的大中小学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2025年团队的19名成员已经在各自的教学点开展工作,也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跨文化之旅。本期为系列随笔的第九篇,请团队成员介绍各自在泰国的工作、生活、文化体验,以展现越秀中文学子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与青春风采。
——“泰酷辣”Watpluang分队
当泰兰德
遇上中华韵
作者:孙琦
学校: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2302班
怀着几分忐忑与满心期待,我来到了泰国尖竹汶府的Watpluang学校,即将在此展开为期两个月的教学之旅。Watpluang学校坐落在绿意盎然的自然环抱中——背倚青山,面临水库,不远处更有一片静谧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清幽如画。在这里教书,与其说是一份工作,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享受。
跟随丁老师初抵学校,校长和Praew老师热情地迎接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学校。丁老师向校长表达了推动中泰两校更广泛,更长远合作的美好愿望,而我则提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设想,校长欣然接受了我们的建议,也为我这两个月的旅程,拉开了充满希望的序幕。
1
游戏教学,寓教于乐
当教学遇上游戏,知识便如春风化雨,悄悄浸润孩子的世界。在面向泰国低年级小学生的汉语课中,我秉持着“寓教于乐”的理念,开展游戏教学法,将语言学习与互动游戏巧妙融合,让课堂成为一片洋溢欢笑与探索的乐园。在“运动”主题中,我们以“你来比划我来猜”为媒,将生词学习化为一场生动的肢体互动。孩子们用动作奔跑,跳跃,投掷,在欢笑中记住每一个词汇。身体成为语言的信使,动作化作记忆的锚点,词语不再孤立,而是与动态的画面紧密相连。当课堂进入五官主题,蒙上孩子们的双眼,听我的指令画出五官,一张张“怪脸”出现在眼前,让人忍俊不禁,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在摸索与猜测之间,词语被赋予了温度。动物世界里,我们共玩“逛三园”——“动物园里有什么?”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喊出动物的名字,像打开一扇扇奇妙的认知之窗,重复与节奏巩固了记忆,使得词语识记生动而鲜活。而在数字的国度中,我们以“算式速达”游戏,将数字和汉语无缝连接,孩子们迅速读出算式,写出中文表达,数字成为节奏中的音符,思维竞技中的伙伴。
回顾游戏教学法,这不只是游戏,更是一种教育哲学:它尊重孩子们的天性,拥抱他们的好奇,让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体验。尤其是在二语学习的初期阶段,游戏降低了表达的焦虑,构建出轻松而高效的语言环境。我相信真正的教育,从来都可以是一场温柔而有趣的相遇。
2
以文会友,寓教于中华文化
当教学遇上中华传统文化,学生们满怀期待,尽情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兴趣在指尖悄然生花。
01
剪纸绘春,纸上生情
面向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我以“春”字剪纸为媒,一步步引导他们折纸、勾画、裁剪。PPT上动态演示,手中红纸渐渐成型——一朵窗花,一个春字,悄然绽放在异国的教室里。我们讲述“春”的寓意:辞旧迎新,喜迎新春。孩子们眼神专注,笑容明亮。课程结束时, 有人将窗花贴在教室的玻璃上;也有人小心翼翼收好,说要带回家,贴在自家的窗户上。
02
脸谱填色,色中传神
面对稚气未脱的一至三年级和幼儿园小朋友,我则分发空白脸谱,让他们照着PPT上的经典形象涂色。小手握着彩笔,一笔一画间,体现京剧脸谱色彩的魅力,通过颜色初识京剧角色。孩子们在涂鸦中感知中国戏曲的韵味,也在色彩中触摸文化的温度。
02
漆扇制作,流转成画
四至六年级的同学则分组体验了漆扇制作。三人一组,默契配合:一人滴彩,一人拨“墨”,一人将漆扇轻置水中,慢慢地旋转扇子,直至整个扇子浸没——颜料在水面舒展、沉淀,再轻轻捞起,已成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孩子们惊叹于水流与色彩共舞的魔力,也懂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漆扇的制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因颜料选择错误,泼墨力度轻重等影响漆扇制作,这也让学生们知道制作一把漆扇并不是那么容易,从而体现了中国工匠的手艺的精湛与娴熟。
这是一次手艺的传授,更是一场文化的对话。我们以文为友,以美育人,让这些生长在泰国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中那份细致、雅趣与温度。春会远渡,花常盛开。文化,本就是在手心与手心之间传递的光。
3
两次来访,两次体验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坚持,而偶尔来自外界的目光,既是对耕耘的检阅,也是对成长的见证。这个夏秋之交,Watplaung学校先后迎来了两次特别的来访。
七月的来访是五年一度的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尤其重视。团队中有领导、家长、他校教师和退休校长,他们从容而来,带着审视与关怀。开会前准备茶歇,我准备了来自中国的茶供来访领导品尝,他们甚是喜爱,我也在这之中潜移默化得传播了中国文化。
评估组细细地问,静静地看,从课堂延伸至食堂,从学习深入至生活。那一天,学校被看见的,是五年如一日的沉淀。
而八月的来访是意料之外的。中午十二点半,学生刚结束午饭陆续回到教室。我在二年级教中文,正比划着“下雨天哗啦啦”的节奏,孩子们跟着一起摆动。因采用表演形式的教学,学生们参与度很高。忽见几位衣着正式的人影停在门口,只微笑注视着。
我心中一紧,但仍继续讲课,手势未停、声音未乱。孩子们并未察觉到什么,只是配合着我继续模仿我的动作,从孩子们脸上捕捉到了投入的目光。渐渐地,我从他们眼睛中看到了欣赏,我的心终于安了。
他们悄然离去时,班主任带着学生表示对到访者的感谢。我回头一想,这或许才是教育最真实的刹那:没有彩排,没有准备,只有日常本身所呈现的秩序与温度。后来经Praew老师一说才知道,那是一次突击检查。
两次上级来访,前者让我们总结来路,郑重而深厚;后者让我们见证当下,生动而真实。它们从不同角度照亮了这一方学堂——孩子在学习,教师在传授,而教育,就在这些平凡却不平淡的细节中,静默地生根、长叶、开花。
4
与生共度,生日之喜
八月的热风裹挟着异国的馨香,轻轻掀开了这个属于祝福的时节。
七号那日,是我在泰国以教师身份迎接的第一个生日。Goo老师热情地带我去选蛋糕。那两只蛋糕上缀着热带水果的艳色,甜,却不腻,如同她给予我的善意,妥帖而自然。
在食堂里,学生们忙完母亲节的准备活动后,他们用尚且生涩却无比真诚的中文齐声说:“生日快乐——” 歌声随后响起,泰语与中文交织成奇妙的复调。我切蛋糕的手微微发颤,奶油甜味之中,尝到了一种幸福的甜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原来节日的意义从不是礼物本身,而是让你突然看见自己如何被他人郑重地放在心上。
5
中泰师生,情缘绵长
时光荏苒,在泰国的支教生活让我收获了真挚动人的跨国情谊。这段经历中每一份温暖都如此真实可贵。他们的热情与善良,让我从容地适应了泰国生活环境。
泰国老师们待我如家人。品尝泰式经典火锅Moogata时,大家围坐一堂,在蒸腾热气中分享美食与欢笑。Praew老师如同我的闺蜜,我们常常分享彼此的人生故事。她给我看她从小到大的照片,我讲述中国的风土人情,虽然来自不同国度,却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
老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倍感温暖。Sao老师每天准时接送我上下班,知道我爱吃水果,总会特意多带一份分享。Goo老师经常带我去体验当地风情,参观水库等景点。校长在公务繁忙之余,总不忘关心我的生活,热情邀请我体验泰国传统文化。
学生们用纯真的心温暖着我的教学生涯。每天走进食堂,迎接我的总是灿烂笑脸和热情拥抱。他们会毫不吝啬地夸奖“suyma”(很漂亮),会争着与我击掌。这些可爱的孩子让我很快克服了教学中的紧张,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倍感欣慰。
这段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虽然中泰文化不同,但真诚与善意能跨越一切障碍。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我会永远珍藏这份情谊,期待有一天能在中国迎接我的泰国朋友和学生们。
天涯虽远,真心相近。这份情谊将永远温暖着我的教育之路,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力量。这份美好的记忆,已然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在Watpluang教授中文的两个月里,让我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心与心之间的桥梁。每当学生们大声的说出中文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动容。他们不仅学习汉字发音,更透过语言触摸中华文化的温度。
教学相长,我也从学生那里学到了泰国人的友善与包容。不同文化在此交融,绽放出理解与尊重的花朵。这段经历让我坚信,教育的美好在于以心育心。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是中泰友谊的生动注脚。
-END-
图文来源:孙琦
审核老师:钱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