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总览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院情总览  学院新闻

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四届“汉语+”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10-28


1023-25日,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和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国际高峰论坛暨第四届“汉语+”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在我校成功举办。来自日本大阪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温州大学、大理大学等国内外50所高校的80余位中外专家、110名中外学生分别参加了此次论坛和大赛。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费君清教授,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笛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高等学校中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浙江省特级专家、原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肖瑞峰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朱国华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春相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原院长、《汉语学习》副主编、博士生导师曹秀玲教授,全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军教授、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中心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处副处长包亮博士出席开幕式。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常务副校长魏小琳教授主持开幕式。



 费君清教授在致辞中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及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绍兴的地域文化特色与学校办学概况。他表示,希望通过本次高峰论坛和教学技能大赛,与全国兄弟高校深入交流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分享我校“汉语+”教学改革成果,促进各校学生之间的专业互动与能力提升。同时,学校也将积极借鉴各高校的有效经验,取长补短,持续推动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和“汉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深入。



 吴笛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和大赛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汉语+”专业建设高峰论坛和教学技能大赛,在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促进师生专业能力提升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他强调,要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技能大赛提升师生综合素质,检验人才培养成效,并希望与会专家围绕汉语国际教育发展、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等议题深入交流,为服务国家战略和文明互鉴贡献智慧。最后,他预祝参赛选手赛出水平、赛出风采,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肖瑞峰教授在致辞中代表浙江省中文教指委致辞。他对本届论坛和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回顾了以往四届论坛和赛事取得的成果,高度评价这两项活动重要意义,不仅为各高校提供了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他强调,面对AI技术赋能等新机遇,本次聚焦“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他充分肯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持续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保持了专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并希望参赛选手赛出风采、收获成长。他预祝两项活动圆满成功。



 朱国华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他与越秀外国语学院自第二届论坛以来的深厚缘分,并对学校连续成功举办高水平论坛与赛事表示赞赏。他指出,越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以来,在“2+X”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及海外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专业发展迅速、成果丰硕。面对AI技术带来的变革,他充分肯定本届论坛以“AI技术赋能”为主题的前瞻性,认为此举体现了一流专业建设的引领意识。同时,他高度评价“论坛+大赛”二合一的创新模式,为师生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最后,他祝愿越秀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曹秀玲教授在致辞中向本届论坛和大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她回顾了六年来“汉语+”教学技能大赛与高峰论坛的发展历程,指出活动始终紧扣专业建设前沿,本届聚焦AI技术赋能汉语国际教育,具有前瞻意义。她充分肯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在搭建全国性学术交流平台、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特别是作为民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并获批硕士点等突出成绩。面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使命,她希望与会师生以中文为桥梁,共同助力文明互鉴与人才培养创新,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吴春相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汉语+”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已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参赛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成就显著。他充分肯定刘家思院长及其团队在赛事组织、规则制定等方面的辛勤付出与积极探索。作为裁判长,他郑重承诺将秉持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赛事顺利进行,并预祝各位选手充分展现国际中文教师的风采,取得优异成绩。

 包亮博士代表浙江省孔子学院师资中心对本次论坛和大赛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他肯定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省内首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在跨境教学实训、志愿者选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与浙江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表示中心将继续加强与各高校协同,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来自四川大学的甘云凤作为参赛学生代表发言。她感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提供的平台和机会,展现了参赛选手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貌,并对参加本次比赛充满期待。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留学生教育学院院长刘家思教授代表组委会介绍了本次论坛与大赛的筹备情况。


 开幕式后的高峰论坛上,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学者围绕论坛主题作了精彩的发言。肖瑞峰教授的发言探讨了数智时代中文学科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路径,指出中文学科要重塑教学目标,侧重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与创意审美,主动拥抱数字人文技术,优化课程体系与考核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转型,最终达成人文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叶军教授的发言基于乔哈里窗模型,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中AI学习智能体的四种功能角色:编辑区、教学区、创造区和工具区并强调设计路径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吴春相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当前发展中的教学形势、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招生数量、人工智能对来华留学的影响等,并针对性提出解决思路,为行业发展扫清障碍。路广副教授的发言介绍了在人工智能环境下开展“角色扮演”教学任务设计的行动研究,发现AI能提升情境真实性、支持动态语言纠错并实现过程性评估,但也存在缺乏非语言交互、评分偏低及可能被学生滥用等问题,为智能化情景对话教学提供了设计路径与改进方向。程邦雄教授的发言探讨了面向国际中文教育的汉字研究与教学,梳理了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学科建设,重点阐述了汉字性质、结构、演变等六方面核心理论,并指出当前汉字教学中忽视构形理据、缺乏系统观等主要问题。姜丽萍教授的发言探讨了智慧教育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学资源的建设路径,指出教学理念需向素养培育、个性化和智慧环境转变,提出资源建设应遵循一体化、模块化、交互化和过程化评价四大理念,并以语音资源库开发为例展示实践应用,强调教师需具备跨学科知识、资源开发能力与自我发展规划,以适应新时代要求。古川裕教授的发言探讨了数智化时代“在外中文教育”(即中国境外非汉语环境下的中文教学)的独特价值,区分了“对外汉语教学”与“在外中文教育”的本质差异,提出“新三教”问题,指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本土化教学,培养能使用中文作为国际交流工具、平等讲述自身故事的人才,从而推动汉语成为真正的国际语言。张巍副教授的发言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历程与人才培养理念、特色与成效。孙春颖教授的发言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在服务区域国别的国际中文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黄启庆教授的发言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本情况。刘召明教授的发言介绍了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为应对数智时代挑战,探索并实践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X”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彭飞副教授的发言介绍了中国计量大学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生AI数字素养培养方面的创新路径。龚漫博士的发言基于对24所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调研,系统探讨了专业定位问题。所有发言都着眼数智化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的发展做了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阐述,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富于启示性。

 在小组讨论中,来自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大学、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等高校学者围绕专业内涵建设、智能技术支持下的HSK写作、数智化赋能《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数智化赋能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中国文化常识》中传统物象、“中文+职业技能”可视化分析、汉语国际教育数字化课堂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商务汉语课程、地方文化融入专业建设、AI赋能非遗文化融入华侨教学等主题汇报了各自的研究心得,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次高峰论坛议程紧凑高效,研讨深入透彻,内容精彩纷呈,新见迭出,集中展示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达到的新高度。

在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峰论坛的同时,第四届“汉语+”全国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技能大赛的决赛有序进行,来自全国的110名中外参赛学生分为两个研究生小组、三个本科小组展开竞争。每组聘请三名裁判,实行双向匿名制、回避制,比赛过程具有严格的规则,完善的流程,主办方不参与裁判工作,保证了大赛的权威性、公正性。

 本次晋级决赛的选手均由各高校严格遴选,历经初赛激烈角逐,最终凭借优异表现成功入围。在决赛舞台上,选手们精神饱满、准备充分,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法,融入丰富互动与趣味活动,充分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出色的专业素养以及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怀。整场比赛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交流共进的办赛宗旨。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评选出了特等奖6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其中来自浙江财经大学的翟辰宇、苏州大学的陈婧洋、浙江工业大学的张以琳获得了研究生组的特等奖;来自九江学院的漆文康、武昌工学院的刘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王韵柠获得了本科组的特等奖。

 本次高峰论坛与教学技能大赛的成功举办,为汉语国际教育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有效促进了兄弟院校间的互学互鉴,充分展示了各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成果,对全面提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建设水平与发展动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撰稿人:石宇轩、刘召明、刘家思

审核人:刘家思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