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情总览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院情总览  学院新闻

《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首发式暨 大禹文化浙江印记研究国际高峰论坛 成功举行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09-28



927日,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和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首发式暨大禹文化浙江印记研究国际高峰论坛”在我校镜湖校区图书馆四楼学术交流空间顺利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专家济济一堂,就大会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绍兴文旅产业研究院、中国名人(浙籍)研究中心承办。



会议首先举行了热烈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绍兴市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刘召明教授主持,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华学院院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兼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刘家思教授致辞;四川省汶川县大禹协会会长(兼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王小荣致贺辞。



 会议举行了隆重的《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首发式并进行了研讨。刘家思、常松木、徐日辉、李德书、竹内晶子、王珏、刘丽萍、刘召明等八位专家共同揭幕发送,新书正式问世。大禹研究专家王小荣会长高度评价该书的学术价值。他说:“大禹,作为华夏民族世代传颂的治水英雄与立国始祖,其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而在浙江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大禹传说源远流长,遗迹遍布,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区域性文化现象。《浙江文明印记·大禹文化》的出版,正是对这一独特文化宝藏进行深度学术梳理与理论阐发的重要成果。细览此书,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尤为值得关注:首次,这是从理论层面系统构建浙江大禹文化研究体系的开拓之作。以往关于浙江大禹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史迹考证、传说梳理或文学描述,虽成果丰硕,但在系统性、整体性的理论探讨方面尚存深化空间。本书的突破性意义在于,它首次尝试搭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对浙江大禹文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脉络及其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地位与价值,进行了富有创见的系统阐述,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理基础。第二,这是首次对大禹莅临古越大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深入理论阐释的突破之作。 大禹为何与浙江结下不解之缘?其南巡乃至“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于会稽,是历史的偶然还是蕴含着更深层的逻辑?本书直面这一核心问题,跳脱传统叙事,从地理环境、文明进程、政治整合、文化交融等多维视角,深刻论证了大禹事迹与古越大地发生关联的内在动因、时代需求与现实条件。这一理论阐释,不仅有力支撑了相关传说的历史合理性,更将区域文化研究提升到了文明互动与历史哲学的高度,堪称理论上的重要突破。第三,这是对“大禹”其人其事其思想进行系统性探讨的深化之作。本书并未止步于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而是进一步深入到核心人物本身。它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大禹的身世渊源、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与建国立业的政治作为,乃至其背后所蕴含的“公而忘私”、“科学创新”、“顽强拼搏”等思想精髓,进行了更为全面、细致和深入的探讨。这种聚焦于“人”本身的系统性研究,使得大禹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其精神内涵也得以更清晰地呈现,为我们理解和传承大禹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内容支撑。”他指出:“总而言之,《浙江文明印记·大禹文化》不仅是一部资料翔实的地方文化研究专著,更是一部充满理论勇气与探索精神的学术力作。它的问世,标志着浙江大禹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我们深化对浙江文明起源与特质认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绍兴市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禹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大禹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文献学博士毕业的贾娟副教授多年关注和研究大禹文化,她以《浙江大禹文化研究新高度与理论新突破——评<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为题发言,对该书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她认为“著作从专业、全面、独特的视角,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详实的史料为支撑,向我们展示了大禹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标志着浙江大禹文化研究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价:“一、全面探究:首次对浙江大禹文化进行系统性实证探讨。”她说该书“一大亮点在于,打破浙江这一特定地域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研究的局限,首次从理论层面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浙江地区大禹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影响。著作不仅将大禹文化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更是通过详尽的文献考据、细致的田野调查与图像记录,以大禹本体文化为基点,对其衍生出的亚文化展开叙述,让大禹文化,尤其浙江大禹文化呈现了整体轮廓。这种将散落于历史长河中的大禹文化碎片串联起来的系统性理论探讨,不仅为浙江地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参考坐标,这是了大禹研究理论上的重要突破。”“二、深度解构:首次对大禹莅临古越大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理论性阐释。”她说:“《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著作在理论上的另一大突破,就是通过详尽的历史资料分析、浙江地理环境考察以及当代文化心理解读,对大禹莅临古越大地的历史背景、实现条件、文化动因及历史贡献等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理论阐释,深度解构了大禹莅临古越大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该书对大禹莅临古越大地的必然性、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的理论性阐释,为人们理解大禹治水理念如何在浙江生根发芽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向学者们展示了浙江大禹文化的独特性及其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勾勒出了大禹文化的‘浙江谱系’,连接了古越大地与华夏文明,以及展示了各地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三、时代意识:对大禹的身世、作为、思想、海外传播、及当代价值全面性探讨。”她指出:“《浙江文化印记·大禹文化》在内容上的创新之处,还在于其系统性对大禹的身世背景、治水作为、思想内涵、以及海内外传播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她说:“而该书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等现有成就,对大禹的身世背景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与推测,了大禹治水过程中的策略选择、领导艺术、政治改革以及背后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大禹治水、辅政、治国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主体性行为,更是一项蕴含着深厚哲学思考与道德伦理的文化实践,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大禹形象。”她还指出:“尤为难得的是,本书还专辟章节,探讨了大禹文化的海外传播史及大禹文化的当代价值。作者不仅梳理了其在中国台湾、琉球群岛的传播,还梳理了亚洲其它地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的古代传播路径,彰显了大禹精神不仅哺育了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东方民族。研究团队的研究视野使得大禹研究从精深的浙江地域考辨跃升为国际间的文明对话,使得大禹文化作为“治水、治国智慧”的代表展现出超越国界的当代价值,这也是全书的又一理论突破。”他说该书“不仅是一部全面的大禹文化理论专题著作,更是浙江大禹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它以理论创新为引领,以史料实证为基础,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浙江大禹文化的认识,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大禹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有20多位专家围绕大禹文化浙江印记做了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围绕畅所欲言,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大多集中在浙江大禹文化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整理研究方面。很多参会学者拿出了新材料、新方法和新思路探究大禹文化。浙江工商大学徐日辉教授撰文《大禹“民为邦本”与清华简<两中>发微》,该文举证清华简论证中道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是大禹实践精华的总结,是行而知,夏启家天下是知而行,最终改写了社会形态——国家制度诞生。西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德书撰文《禹字源流考》,从文字训诂的视角,对禹字的来源进行了多视角的专业探讨。王珏教授的论文《大禹形象范式确立与多元演变》应用符号学理论对大禹形象的范式,做出了一种信念、学术传统的科学探究,全文时间跨度大,学科综合性明显,学术思路规范,行文严整流畅。王教授强调了大禹符号的象征性,诸多证据丰富,最后达到了模糊式的精确——大禹是一种文化符号。大禹收纳了历代现实需要的意识形态。日本禹王研究会理事局主席竹内晶子的论文《日本禹王文化研究的最新动态与浙江印记》对大禹文化传入日本的交流史和研究史做了梳理,她从大禹文化由唐代从朝鲜传入日本的大禹事迹说起,回顾了一直到明清时期整个的古代大禹文化交流实践、传播史,认为大禹文化从绍兴传入朝鲜再传入日本的可能性,并对2010年以来禹王研究会带领下对大禹遗迹进行了最全面、最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大禹遗迹和文化在当代日本得以不断生长和扩大。韩国东北亚历史财团研究所禹成旼研究员的论文《高丽时期禹倬先生思想与易东书院的历史》着重介绍了当代在韩国和海内外存在的和大禹有关的史料,大禹后裔及大禹遗迹情况。邱君奎博士的《 晚明经世思潮下的《禹贡》学研究》对于晚明《禹贡》学潮流进行了探讨,指出其出发点重在通经致用,具体是治河当先治漕的学术立场。



 学者们对浙江精神与大禹文化渊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浙江工商大学许金根教授的论文《大禹文化与浙江事功思想传承》认为浙江事功文化传承的实质是大禹文化特别是大禹治水精神在浙江的传承发展,大禹文化是浙江文化的源头活水,是浙江精神的不竭源泉。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周怀宇与巢湖涂山文化研究中心的程仲平的论文《大禹治水传承与民营经济的复兴密码》,通过涂山氏“疏堵相济”治水理念对大禹的启发、有巢氏玉鹰信仰通过凌家滩-良渚玉鹰的文化传承,阐释了当代浙江精神中“因势利导”“勇闯敢试”等特质的历史渊源。 赵宏艳博士的论文《法先王以立政:孟子对大禹政治思想的阐释与建构》以孟子对大禹政治思想的阐释为线索,执经而论, 清晰且接地气。郑州市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刘倩倩《论禹定九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一文,从历史源流、精神传承与理论融合三个维度,系统阐释“禹定九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之间的内生性关联。绍兴越文化研究会的副会长胡文炜的论文《“息壤”与土地的生态平衡》对史载大禹“导”水时用“黄龙”和“玄龟”两种工具挖深河道进行了探讨。河南省政协黄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常松木的论文《中原大禹神话文化阐释》对中原地区的大禹神话进行了详尽的搜集、总结和阐释。绍兴市文化旅游局退休干部张钧德撰写的《舜禹遗迹—良渚文化—防风古国》是对全国禹迹文化图志的编绘和历时性剖析。邱子玲博士的论文《国家祀典与地方实践:观唐至清代会稽大禹陵拜谒祀典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传承》着重讨论了大禹陵祭祀从国家祀典到地方实践的发展演变历史及其历史价值。



 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显示了选题站位中正、学术研究严肃认真、论据真实可信、情怀格局深阔、学术生态健康的鲜明特点对于深入开展大禹文化研究,推动地方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