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第一百零八讲——诗人公木与他的诗歌创作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10-23

 近日,著名诗人、学者郭杰教授应邀做客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镜水人文大讲堂,以“诗人公木与他的诗歌创作”为主题展开深度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家思教授主持,作为学院“顶尖专家系列讲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吸引了师生代表近百人到场聆听,郭杰教授结合自身学术经历与史料考证,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融合历史纵深与文学审美的思想盛宴。



追忆恩师:公木先生的多重人生与时代贡献

 讲座伊始,郭杰教授以“学术传承者”的视角,系统梳理了恩师——著名诗人、学者公木先生的生平轨迹与创作成就。他指出,公木先生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八路军进行曲》)的词作者之一,更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与教育领域留下深刻印记:早年投身左翼文学运动,延安时期创作《鸟枪的故事》《十里盐湾》等长篇叙事诗,晚年致力于中国诗歌史研究与古典文学整理,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著作涵盖诗歌、散文、学术论著等多个领域。

 郭杰教授特别强调,公木先生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抗战时期以笔为戈,用《八路军大合唱》激发军民斗志;新中国成立后,既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歌颂时代新生,亦以《哈喽,胡子!》等诗作反思知识分子的精神矛盾。“他的诗歌是‘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既有‘情致和音’的美学追求,更有深邃的生命哲思。”郭杰教授引用学界评价,揭示公木先生作品中“小我情感”与“大我情怀”的辩证统一。

学术示范:从史料考据到文学阐释的融合路径

 作为公木先生晚年学术助手,郭杰教授结合一手史料,生动还原了恩师的治学与创作细节。他提到,公木先生在吉林大学任教期间,即便在人生低谷中仍坚持学术研究,其晚年定稿的哲理诗《人类万岁》耗时三十余年,以“时间、空间、人类”三者对白的形式,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这种‘以诗证史、以史释诗’的方法,为我们研究作家作品提供了典范。”

 讲座中,郭杰教授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以近期出版的诗集《月光下看海》为例,谈到当代诗歌应如何继承中华美学精神:“既要扎根岭南文化土壤,又要以现代性语言表达生命体验。”据悉,该诗集研讨会已于1019日在深圳大学举办,来自全国的百余位学者从“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等维度肯定其“古典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师生互动:青年创作如何与时代同频?

 在互动环节,针对学生提出的“如何将个人创作与时代结合”的问题,郭杰教授建议:“不必刻意追求‘宏大叙事’,真实的‘小我’体验本身就是时代的切片。青年创作者应在阅读与生活中积累阅历,以‘知人论世’的自觉,让作品自然生长出时代质感。”他以公木先生早期爱情诗《脸儿红》为例,说明即便是私人化情感,亦能折射特定历史时期的青年精神面貌。



 讲座尾声,刘家思院总结指出,郭杰教授的分享不仅是对公木先生文学成就的致敬,更展现了“学者诗人”如何以学术自觉连接历史与当下。“从《月光下看海》到公木先生的《故乡的歌》,我们看到诗歌始终是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本次讲座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师生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为学院文学专业建设与学生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会学生表示,将以郭杰教授与公木先生为榜样,在专业学习中坚守人文情怀,在时代浪潮中书写青年担当。


 

                撰稿人:邵君立

                审核人:刘家思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