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

“镜水人文大讲堂”第一百零九讲——“短片与编剧—— 叙事是否剧本的唯一依赖?”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25-11-05

    115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举办主题为“短片与编剧——叙事是否剧本的唯一依赖?”的专题讲座。本期讲座主讲人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献民,由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家思教授担任主持人、浙江省高校融媒体文艺评论社社团指导老师邵君立和中文学院师生百余人参会。

       讲座中,张献民教授先是结合自身参与中国电影发展的经历,简单回顾了本世纪初中国电影转型与发展的标志性时刻。

       其后,张献民教授便围绕 "叙事是否剧本的唯一依赖" 这一核心议题,提出了诸多富有创见性的理论观点。他的论述不仅涉及传统的短片创作理论,更延伸到了当下火热的短视频领域,展现了一位学者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洞察。

       张献民教授以古典史实为切入,指出传统影视叙事受限于院线格式的"时间折叠"机制——观众需通过物理空间的转换与心理预期调整,完成对长时段叙事的沉浸体验。他以古代青楼"一炷香"的叙事技巧为例,阐释了时间控制与叙事节奏的古老智慧,强调了短片创作必须遵循其独特的叙事规律。他进一步解释道,短片的复杂性和积累程度不能是缓缓地积累情绪,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就必须留足空间,叙事就得相对单纯。如果叙事要相对复杂,就需要有相当快的节奏来推动,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完成有效的表达。

       随后张献民教授对当下流行的短视频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独特的分类体系。他将短视频主要分为情绪输出型和观点输出型两大类。这种分类方式突破了传统的内容类型划分,而是从传播内容和效果的角度进行界定。

       在讲座中,张献民教授对"叙事是否剧本的唯一依赖"这一核心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叙事并非剧本的唯一依赖,剧本创作还需要考虑诸多其他要素。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剧本创作中的时间线是人类恒久控制时间的欲望的暂时完成,主要通过叙事来达到,但剧本创作中的时间线也可以依赖于情绪、情境、对白等。对白或独白有信息载体、机锋、观点、讽刺等各种独立于叙事或剧情的可能性,例如讽刺往往需要抛出去(丢包袱)、再收回来,就已足够占据一段较短的时间线。并以王家卫电影的情绪流及影片《爱在黎明时》为例,强调了一个优秀的剧本应该是叙事、视觉、声音等多种元素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叙事的独角戏。

       这场专题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盛宴,更是对当代影视创作理论的一次重要梳理和创新。张献民教授通过对短片、编剧、叙事关系的深入剖析,为在场师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影视创作理论新境界的大门。通过此次活动,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社团会有更多的社员从这次讲座中汲取灵感,在文艺评论与思考以及影视创作领域的艺术道路上勇敢前行。



地址:绍兴市群贤中路2801号 | 邮编:312000 | 电话: 0575-89172893 | E-mail:zwxy@yxc.cn
版权所有: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
浙公网安备33069802000007号 浙ICP备05014601号-1